专题新闻

<<返回首页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的循证之路-访中国科学医学院阜外医院中医科主

更新时间:2018-04-18 10:36

  

  当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是导致我国居民过早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6年我国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仍居首位,人群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农村地区心肌梗死病死率和男性35~44岁急性冠心病事件呈快速上升趋势。随着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新兴的检测手段、药物和介入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及新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将冠心病的诊治推向新的阶段。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被充分认识,一系列具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治疗方法在指南的推动下广泛应用于临床。那么,如何才能规范冠心病的诊治,节约医疗成本,挽救患者生命?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有哪些?如何利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医科主任马丽红教授。

  冠心病防治:中医药是重要途径

  据马丽红教授介绍,冠心病属于中医学之 “ 胸痹 ” “ 胸痛”“心痛”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为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实为气滞、血瘀、痰浊。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多属心气亏虚,瘀血所致,治疗以补气活血通络为主。

  “ 中药、中西医结合药物研发和干预治疗是防治冠心病的一个重要途径。” 马丽红教授表示,长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独特的整体、多环节作用可以预防心血管病终点事件的发生,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特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疗效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多项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其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和预后、提高生命质量、减少不良反应以及手术风险和巨额费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我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和患者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中西医并存发展,尤其是在我国资源不足的二级医院,冠心病中药使用率高达64.5%,且中药制剂的用量在逐年增长。但这些中成药制剂因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虽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却被拒之于主流医学门外。如何利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提供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使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当前中医人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系统评价中成药对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和患者生命质量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其长期疗效、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安全性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必将促进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中的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学科健康发展,为中医药进入主流医学提供依据。

  小结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临床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于大数据的临床研究是中医药走向国际、被现代医学接受的必然途径。在临床研究证据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证明中药的疗效与安全性将更有说服力,也能让更多的西医接受中药,使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防治冠心病的中成药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不但充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证据,而且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不断发展。相信在新证据的支持下,中成药的使用范围将得以扩大,更多的患者将从中受益。

  马丽红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教授。 2 0 1 1 年被评为“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专业医教研工作30年,曾师从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危北海教授,接受系统的中医临床和科研训练,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的防治,现为阜外医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带头人。能够熟练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衰、冠心病、心肌梗死、动脉成形术( PCI )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再狭窄、各种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肺心病、糖尿病、大动脉炎、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甲状腺疾病引起的心血管病。尤其擅长应用“经方”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进行心血管病疑难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科研课题,承担并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 十病十药 ” 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课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 九五 ” “ 十五 ” “十一五”攻关课题以及国家973项目。

最新动态

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有问必答网-快速问医生 Copyright © 2004-202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粤20130124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