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返回首页

宝宝积食危害——积食与盗汗

更新时间:2016-05-23 11:00

  什么是积食?

  积食是中医的一个病症,主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积食症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气臭秽、嗳气酸腐、肚腹胀热。食积日久,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积食与盗汗

  积食引起盗汗,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小儿脾胃功能未臻完善,便产生了对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而脾胃功能尚未健全的矛盾,易为饮食所伤。加之父母爱子心切,一味让孩子吃多、吃好,片面追求高营养食品,每餐以高蛋白、高热量之品喂养孩子,或家长过于宠爱,任其进食生冷、甜腻、油炸及不消化食物,以致超过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及转运功能。日久食积于内,郁而化热,积热蒸腾于外而出现盗汗。

  由食积引起的盗汗有哪些特点

  从观察舌苔和大便两方面入手,正常小儿仅有一层薄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即使是气阴两虚而致盗汗,其舌苔也是薄苔、少苔或花剥苔。而食积所致盗汗的小儿,其舌苔特别厚而白腻或污浊不化,口气臭秽。若观察他们的大便,就可发现孩子的大便往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或大便不成形,气味酸臭。这些孩子还常常出现腹部胀满不适、偏食讷呆、面色不华、夜卧转辗不安、磨牙等情况。

  由于脾虚易感儿常表现为一组综合症状,因此治疗也要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最重要的是家长们要学一些科学育儿知识,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营养,合理膳食,荤素搭配,粗细兼吃,纠正患儿的偏食,厌食习惯,以增强体质。

  2.注意锻炼身体。如游泳、滑冰、球类、跑步等运动,可酌情安排。

  3.药物调理。针对脾虚的根源对症下药,选择健脾胃的中成药太子金颗粒。太子金颗粒由太子参、枳实、砂仁、鸡内金、山楂、鳖甲、穿山甲七味纯中药组成,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增食之功效。针对婴幼儿成长发育特征,科学组方,在消积食、增食欲的同时,更注重小儿脾胃调理。

  4.可采用食疗方法,增强脾胃功能。如:山药胡萝卜粥:山药去皮切片,放胡萝卜,与白米同煮,早晚服食;还可以根据情况加莲子、大枣、薏苡仁、黄芪等。

  5.按摩及耳针疗法:

  (1)按摩腹部,揉中脘,补脾土(拇指指末节指腹螺纹面),按揉足三里穴。

  (2)耳穴选肺、脾、皮质下穴,按摩出现热胀感而止,每穴60下,10天为一疗程。或选上述穴位贴耳豆,保留15~20天。

最新动态

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有问必答网-快速问医生 Copyright © 2004-202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粤20130124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