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返回首页

坚守古法炮制,缔造传世良药

更新时间:2016-09-13 14:10

  一位传奇药师,一款拥有百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世良药,引得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医药人争相参观学习。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埋藏了一个跨越75年的传奇故事。

  

  随着医药行业年度盛事——2016西普会在海南博鳌开幕,各家药企纷纷拿出了看家绝活。而广誉远的展台更是被围的水泄不通,现场不仅能够一睹传奇药师柳惠武先生的风采,更能观赏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坤丹”的炮制过程演示。

  “做中药需心怀仁德,以良心自律,用诚心制药,以敬畏心对待产品,用同情心看待患者,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夜露的必夜露,决不能偷工减料,决不能苟且马虎。”柳惠武老师在西惠普展会现场向大家介绍道,而这也是柳惠武坚守一生的准则。

  熟悉中医药行业的人都知道,柳惠武先生与其父柳子俊先生被称作“中医药的活化石”,他们不但是面临失传的中国古代中药炮制的“独门秘笈”的传承者,更用“济世拔萃,志在活人”的高尚德行更为一代又一代的医药人做出了表率。

  

  1941年,柳惠武的父亲柳子俊,走进了家门口街上一家名声显赫的老药店,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这家药店名为广升远,也就是如今的广誉远。

  柳子俊却一直坚信,本领都是练出来的,功夫都是熬出来的,技术都是从勤劳中得来的。在数年的学徒生涯中,柳子俊勤学苦练,脏活累活抢着干。最后以精炼的技术和诚恳的态度,感动了师父,将所有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作为传承人,柳老在全部掌握广誉远传统中药核心工艺同时,学有所长,对旧的工艺及落后的生产工具等进行了革新性的再创造,今天广誉远所沿习的多种传统制作技艺就是经他和他们那一辈人亲手锤炼而成。

  作为柳家小儿子的柳惠武,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很忙,自己很少能在家里看到父亲,但他总会跑到父亲的药厂玩。中药的魅力和父亲坚韧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在柳惠武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信仰的种子,长大后,柳惠武也励志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药师。在1970年,尚未初中毕业的他就放弃了学业,到父亲所在的药厂做起了临时工。由于学历较低,很多常识都不太了解,总是遭人笑话,柳惠武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比别人更加努力。他自学了初高中的数理化,又将一大本晦涩难记的《中药四百味白话解》倒背如流。学中医药,最重要的是能将各种医药处方烂熟于心。与此同时,虽然只是药厂的临时工,他也依旧加倍地付出着,身兼装卸、领料、库工等多个角色,哪个车间缺人就去哪个车间顶替别人,如今的他总感叹,就是因为那段时光没有被白白浪费,才让他积累了很多。他一直记得父亲的话,“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掌握一技之长,只能自己亲身去领悟。“不怕知识少,只怕不知自己有几斤几两。”柳惠武总是笑称自己不如父亲,但他身上却明显继承了父辈的那股勤学勤练的韧劲。

  1976年3月,柳惠武终于成了粉剂车间的正式工人。两年后,粉剂车间改名为龟龄集生产车间,药材的炮制依然是核心。到1980年,与他父亲一起工作的老师傅们开始陆续退休。1984年,柳惠武被正式任命为龟龄集车间主任,他肩上的任务愈来愈重。

  直到2003年,广誉远改制后成立了技术部,柳惠武依然是负责人。数十年陪伴广誉远,让他坚信,要做好药,就必须用心,必须吃苦耐劳;要做好药,必须精心用料、严守工序,制药的工具可以改变,但工艺却不能变。中药的制作工艺其实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只有如法制作,才能将药材的药性发挥到最好,这是广誉远的灵魂所在。

  

  展会休息期间,被问及选徒弟的首要标准,柳惠武老师认为道德品质好是最重要的。柳惠武说,做药先做人,做得好人才能做得好药,老实本分、热心、有责任心是做中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中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柳惠武认为学中药最好能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他说:“现代的年轻人思路灵活,领悟得快,但是传统的东西懂得太少,基础打得不够牢靠。如果能把基础夯实,再借助电脑与各地专家交流学习,成就会超过前人。中医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作为即将退休的老药工,我有义务把手上流传的中药制药技艺传给下一代,更有责任把中药药师应坚守的道德原则传承好。”​

最新动态

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有问必答网-快速问医生 Copyright © 2004-202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粤20130124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