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首页 > 治疗 > 食疗养生

走出糖尿病治疗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3-08-07 09:27:4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其病因复杂,迄今尚无根治手段,随着病情的进展,常可导致心、脑,肾、眼底以及肢体血管并发症。因而,需要在饮食控制和适宜锻炼的基础上予以合理药物治疗,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常存在某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分析与解读。
  误区一:少吃主食,多吃副食:“无糖食品”,放心食用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绝不能理解为只要少吃、甚至不吃主食,多吃副食(肉类、蛋类及豆制品等)就可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正确方案是根据标准体重和劳动强度限定每天的总热量,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多食用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避免含单糖和双糖的饮料、甜食及蜜饯等。一般在休息或轻体力劳动状态下每天按25-30千卡/kg体重;中度体力劳动按30- 35千卡/kg;重度体力劳动按35-40千卡/kg,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55%,蛋白占15%-20%,脂肪25%-30%,一般按1/5、 2/5、2/5分配三餐较为合理,有利于早餐后血糖控制。另外,不少糖尿病朋友认为市场上“糖尿病食品”不会升高血糖,可以放心吃。其实不然,只要含淀粉、蛋白或脂肪的食品就含有热量,进食过多势必造成血糖升高。若要食用则应纳入每天可允许的总热量范围。
  误区二:“世上凡药三分毒”,血糖升高拒服药
  饮食治疗虽然是重要的,单纯饮食控制仅可使一部分病情较轻者可以达到血糖满意控制,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仅为药物治疗提供一个基础。因此对那些单纯饮食控制不能达到治疗目标,必须加用适当的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后同样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可以说饮食、运动和药物是有机统一的,从而构成了糖尿病治疗经典的“三驾马车”。一般来说,治疗剂量的口服降糖药副作用轻微,临床上是安全的。再说,如果您的血糖未能满意控制,“高血糖毒性”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降糖药的副作用,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当然,如果发生伴发疾病,对服降糖药有顾虑,你需要咨询内分泌专科医师。
  误区三:药物价格高,降糖必定好
  很多糖尿病病友依靠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口服降糖药的价格不一,不少病友的头脑中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价格越贵的药物降糖效果越明显,进口药一定比国产的质量好。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药物的价格不能作为选择用药的依据,应该根据每位病友自身不同的疾病状态而定。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身体对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两大环节,因此口服降糖药主要解决的是这两个问题。由于糖尿病病友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的病友需采用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除要对药物有一定的了解外,还要结合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身高、体重以及其他疾病的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地从价格上来选择。否则不仅血糖控制得不理想,还有可能损害身体的其他器官。所以,您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降糖药物。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常用口服降糖药的特性:
  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此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素释放,使身体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以利于血糖的下降。适用于那些非肥胖且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的储备功能的 2型糖尿病病友,一般需要餐前半小时服用。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包括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等,现已基本被淘汰。第二代包括格列苯脲等,其作用强、半衰期长、易发生低血糖,故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格列吡嗪(优哒灵)作用强度及半衰期适中,兼有防止微血管病变作用,因而普遍适用。格列齐特作用缓和,适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格列喹酮起效较快、半衰期短,低血糖发生少,该药很少从肾排泄,尤适于肾功能差者。第三代格列美脲,降糖作用快而持久,但价格偏高尚未普遍应用。
  2、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即苯甲酸或苯丙氨酸衍生物类降糖药,常见的是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属餐时胰岛素促泌剂,适用于那些进食时间不规律伴餐后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病友。
  3、双胍类降药物双胍类降糖药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大家对它不一定很了解。双胍类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异生和分解。二甲双胍是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适用于食欲较亢进、体态较肥胖的病友。有胃肠道反应者餐中服药可减轻症状。苯乙双胍因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已逐渐淘汰。
  4、a-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尤其适于仅餐后血糖高者,可单独也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及胰岛素合用。品种由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副作用主要是腹胀、腹泻、排气增多。应与第一口进餐同时嚼服,餐后服用疗效差。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肠道消化淀粉的酶类起作用,因此,患者不食用碳水化合物,比如进食蛋白质、脂肪类餐食,这类药物则不起降糖作用。
  5、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增强胰岛素效应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并有调节血脂、轻微降压、抗血栓作用。主要用于其他降糖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但起效一般较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误区四:药物频繁换,随意联合用
  认为若服用一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好,可再加用一种,两种若仍不能达标,可以三种甚至四种口服降糖药物一起服用,以达到一个“累加效应”。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因为盲目地增加口服药,而不弄清楚药物具体的种类及相互作用,有可能不但达不到增加药效的作用反而会使药物的“副作用”得到累加。
  目前,临床上多主张降糖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的一般原则是:同一类药的不同药物之间避免同时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可以两种或三种联用;胰岛素可与任何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同用。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搭配有:磺脲类+双胍类或a-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等。这是因为不同类型药物的降糖机制不同,合用可起到药效互补的作用,从而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更大的降糖作用。例如磺脲类药物主要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双胍类药物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此“双管齐下”,可以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此外,大多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双胍类药物,往往需要数日或数周才能较好发挥作用,故用药后常需观察一段时间。频繁换药,难以达到药物的最大降糖效果。同时,对已获较好控制的患者,降糖药更不要任意改动,否则会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可能加速口服降糖药的失效。
  误区五:“打了会成瘾”,拒绝胰岛素
  众所周知胰岛素是降血糖最好的武器。然而,不少糖尿病病友对胰岛素存在诸多偏见,甚至认为胰岛素注射后像毒品一样会成瘾,拒绝胰岛素,丧失了治疗机会从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人数的90%以上,由于2型糖尿病曾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此许多病友则认为2型糖尿病绝不应该注射胰岛素。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除1型糖尿病外,2型糖尿病在下列情况需要应用胰岛素:
  1、经足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未满意控制者;2、合并急性并发症;3、严重的慢性并发症;4、合并有严重的疾病;5、感染;6、手术和应激;7、妊娠等。
  上述情况使用胰岛素多数属暂时性的,待上述急性状态消除后仍可改用口服药。而对那些本来对口服降糖药失效的病友,使用胰岛素一段时期后,一方面消除了高葡萄糖毒性;另一方面让自身功能衰弱的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和恢复,可能重新唤起β细胞对口服降糖药的反应性,这时可考虑改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如果自身β细胞功能完全衰退或上述合并情况不能去除,就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
  误区六:血糖控制好,马上药停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维持,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但许多病友看到自己的血糖达到正常后马上放松饮食控制,甚至停药。理论上说恢复血糖正常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这时一般应维持原有的治疗。如果疑有低血糖反应,可考虑适当减少剂量。但对老年病友、合并有明显的心、脑、肝、肾的病变的患者血糖水平不宜控制太低。当然希望每一个患者都能向专科医师咨询,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血糖控制目标。
  误区七:只要感觉好,医生不必找
  不少糖尿病病友在治疗过程中,总是跟着感觉走,只要没有明显不适,就认为病情得到控制,不去看医生,更不检查血糖,这是很冒险的。大家知道目前糖尿病诊断以及对病情的判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症状仅作参考,众多研究已经证明糖尿病所有并发症发生、发展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每个病友必须坚持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建议血糖较稳定者,每2-4周查一次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但对于那些血糖波动较大或在治疗调整后,应适当增加血糖检测的次数。此外,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稳定的血糖控制指标,可反映过去2-3月的血糖整体水平,一般要求3-6月检查一次,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血糖控制水平。
  最后需要提醒广大病友,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而是一类既可预防又可控制的疾病,重要的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贵在持之以恒。可以相信通过您和医师的共同努力,完全可能享受与健康人同样的生活,同样的寿命。

相关标签:糖尿病
以上药品信息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有涉及到侵权,违规信息请及时联系我站处理。
上一篇: 糖尿病用药答疑 下一篇: 高血压联合用药推荐



药品热点资讯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药品库仅提供药品信息展示服务,不提供任何药品交易服务,价格信息均是参考具备合法资质的网上药店。
药品库仅提供药品信息展示服务,不提供任何药品交易服务,价格信息均来自具备合法资质的网上药店。药品库所展示药品信息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如药品、产品信息与您实际购买的信息不同,请以实际购买信息为准。请仔细阅读药品、产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医务人员指导下购买和使用,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