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首页 > 药品 > 药品资讯 > 药品新闻

临床不合理用药浅析

发布时间:2015-05-20 16:14:45    

在临床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药物治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药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近年来,通过对我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少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如下。

1联合用药不当

由于临床医生对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时的相互作用了解不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碳酸锂与氯丙嗪联用碳酸锂可降低氯丙嗪的血药浓度,氯丙嗪可减轻碳酸锂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但二者合用增加了神经毒性,早年已有相关报道。

1.2氯丙嗪与利血平合用精神病人使用大剂量氯丙嗪或利血平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或震颤麻痹样症状,两者合用时症状更加明显;氯丙嗪与利血平对心率的影响为拮抗性,前者使心率加快,后者使心率减慢。二药合用时不良反应现象较多,应忌用。

1.3氟哌啶醇与碳酸锂合用并用时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曾有报道二者合用引起急性躁狂症和不可逆性脑损害。

1.4氯丙嗪与心得安合用据报导二者合用时,氯丙嗪可抑制心得安的代谢,提高其血药浓度与效力。两者并用时,心血管的抑制作用增加,可引起血压下降及晕厥,故不宜同服。

2用量、用法不合理

2.1一般感染采用大剂量青霉素(800万U)“冲击”大剂量青霉素可干扰凝血机制而造成出血,偶因大剂量青霉素进入中枢而引起中毒,可产生“青霉素脑病”而出现抽搐、神经根炎、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等,且剂量加倍不能使作用时间相应加倍延长,故一般感染不宜大剂量使用青霉素。

2.2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静滴每日一次量过大主要表现在把每日分次给药剂量的总量采用一次给药。这种给药方法在1日内对体内细胞仅一次高峰血浓度冲击,因为青霉素的半衰期为30~40min,静滴后8~10h体内95%以上的药物被消除,这样血药浓度低于最小有效浓度(0.3μg/mt)的时间长达16h,很不合理。正确的给药方法应是每日2~4次给药,使体内细菌每日受2~4次药物的有效冲击。

2.3不按药物半衰期用药比如新诺明的半衰期为11h,在调查中发现2张处方开的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1.0g,用法明显不合符药物的半衰期,这样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

3重复给药

3.1青霉素与先锋霉素Ⅴ同用先锋霉素Ⅴ的抗菌作用方式、机制与青霉素相似,即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二者同用易产生交叉耐药,调查中发现有二者同用的现象。

3.2速效伤风胶囊与扑热息痛合用速效伤风胶囊中的主要成分为扑热息痛,同时应用可能会加重出汗而导致虚脱等情况出现。

4其他不合理用药

溶剂选择不当致药效价降低。如氨苄青霉素加5%葡萄糖注射液。氨苄青霉素在pH5.0~7.0时效价稳定,如果二者配伍,因葡萄糖对其分解有催化作用,可在25℃时2h后使氨苄青霉素失败,临床最好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剂。调查发现很多情况是用10%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剂。

5讨论

通过对近几年我院住院处方和门诊处方的调查分析,目前临床用药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轻者延长了治病的时间,重者可以造成病人严重的不可逆的副反应。对于诸如此类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临床医务工作者医疗水平不高。(2)对药物的理化性质不了解或了解不够,尤其是对多种药物合用是否有配伍禁忌不甚了解。(3)沿袭一些前人的无依据的习惯用法。(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被某些不法药商利用,胡乱用药。(5)只有理论知识而无临床经验,更不知道在临床过程中总结经验。

以上这些原因的存在,本无其必然性,只要医院加强管理,药房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对每一张处方认真审核,不合理的退回重开,同时重点加强医生的业务学习,在掌握合理用药原则的同时,对一些具体药物之间配伍后的反应和作用弄清楚,正确对待不法药商的促销目的,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这些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不仅要引起医院的高度重视,也要引起全社会、国家相关执法单位的重视,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445000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收稿日期:2004-04-12)(编辑日强)

相关标签:恶心,呕吐,震颤,麻痹,血压下降,抽搐,大小便失禁,虚脱,躁狂症,晕厥,中毒,瘫痪,伤风
以上药品信息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有涉及到侵权,违规信息请及时联系我站处理。
上一篇: 乡村医生的几种不合理用药 下一篇: 浅谈老年人的合理用药



药品热点资讯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药品库仅提供药品信息展示服务,不提供任何药品交易服务,价格信息均是参考具备合法资质的网上药店。
药品库仅提供药品信息展示服务,不提供任何药品交易服务,价格信息均来自具备合法资质的网上药店。药品库所展示药品信息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如药品、产品信息与您实际购买的信息不同,请以实际购买信息为准。请仔细阅读药品、产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医务人员指导下购买和使用,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